疫情形势严峻,大家自觉在家隔离,可每天收看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除了一直增长的确诊数据让我们坐立不安,更有镜头下脱下防护服满身大汗的背影和布满勒痕的一张张疲惫的脸,让我们心疼!
每天与抗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为伴的防护服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又有哪些相关标准和性能指标来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呢?
新型冠状病毒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咱们这场攻坚防疫战中共同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3-7天,最长14天,个别案例潜伏期长达24天。
新型冠状病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隐匿性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而且,有些感染者,从临床表现和肺部CT影响表现来看,跟新冠肺炎表现非常类似,但是用核酸检测却呈现阴性。目前,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不过30%至50%,有的病例需要测2-3次,甚至还有些病例测了4次,才测出来是携带病毒的。这又给确诊,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可以通过勤洗手、开窗通风、少去公共场所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等方式,降低接触病毒的风险,来进行预防的。而我们医护人员一直接触病人,并不能像常人那样完全做到以上几点,因此他们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这时,医用防护服就是保护他们最有力的防护装备,是他们与病毒抗争的护身符。
医用防护服的制作
生产医用防护服主要是利用平缝机、包缝机和压胶机等机器,将符合防护要求的非织造布经过裁剪、缝合、上松紧、粘合压胶条等工艺处理,并经“三拒一抗”(拒水、拒血液、拒酒精,抗静电)功能性后整理,制作成含有连帽上衣和裤子的医用防护服。
防护服要求干燥、清洁、无霉斑,表面不允许有粘连、裂缝、孔洞等缺陷。为此,防护服连接部位可采用针缝粘合或热合等加工方式,针缝的针眼应密封处理,针距每3cm应为8针~14针,线迹应均匀、平直,不得有跳针。同时,粘合或热合等加工处理后的部位,应平整、密封,无气泡,装有拉链的防护服拉链不能外露,拉头应能自锁。这些外观上的规定是为了保证防护服的安全可靠性,防止小的缺陷对医护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
防护服由连帽上衣、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结构和分身式结构。
目前,新闻报道中的医用防护服主要有:杜邦Tyvek®医用一次性防护服、3M®4565医用防护服、雷克兰®AMN428ETS医用防护服、MICROGARD®2000标准防护服、稳健®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飘安®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利郎®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以及红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相关标准
在我国,医用防护服对应的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该标准中不仅对防护服的外观做了规定,还对防护服的液体阻隔功能、过滤性能、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服用性能和舒适性能等做了严格的规定。(详见《防护服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毛绒外套容易吸附病毒吗?》)
GB 19082-2009
上述指标中直接与防护作用相关的是液体阻隔功能和过滤性能,都是通过阻断病毒传播,以实现防护的目的。医用防护服织造十分紧密,孔隙极小,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但是如果长时间穿着,就会对舒适性产生负面影响,医护人员常常会汗流浃背。如果再加上佩戴的口罩和护目镜,头晕憋闷在所难免,一天工作下来,内衣和外衣经常全部湿透。这一问题,还有待纺织人继续进行技术革新,实现防护服的升级换代。
我国的防护服分级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1499-2016 《医用防护服的液体阻隔性能和分级》,其将医疗防护服一共分为了4级,等级越高,防护性能越好。
国际上,欧盟标准EN14126-2003《防护服-抗传染源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将防护服一共分为了6类,带有“B”字母标记的为生化防护服,可用于医护人员防护;美国标准NFPA1999:2018《紧急医疗行动的防护服和装备》,对防护服和装备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未对医用防护服进行分级。
医用防护服是否合乎标准,还需要经过检测机构检验。现在具备全项目检测资质的医用防护服检测机构有: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药品检验总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信息来源:SIFIC感染官微
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外高桥美约路222号五楼501室
邮 编:200131
传 真:58661522
电 话:58661516
邮 箱:mdta@mdta.org.cn
©2018 上海浦东医疗器械贸易行业协会
沪ICP备19039930号-1 沪公网安备3101900200021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01
技术支持:维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