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结合全球医药市场发展特点,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的实际需求,中国医药企业通过传统贸易、投融资、技术转移、本地化生产等方式,积极实现与国际合作伙伴在医药产品供应链上的深度融合发展。
中国医药供应链依托全链条自主可控的产业基础,以及政策与资本双驱动的创新生态,加之效率等多重优势,正在加速构建全球竞争力。
集群效应激活全链降本
研发创新破局国际市场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医药企业生产了全球大约40%的原料药,拥有从基础化工原料到中间体、原料药的完整产业链。
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单位成本,如青霉素、维生素C、肝素等大宗原料药的生产成本,较欧美低约30%~50%。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成本优势,研发、生产、包装及流通等环节的协同发展,使中国临床试验成本仅为欧美同类项目的25%~50%。
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中国医药产业运营效率优势同样突出。从临床研究方面看,临床试验效率较高。其中,国产抗PD-1产品Ⅲ期临床试验提速明显,部分产品的注册性Ⅲ期临床试验完成受试者入组仅用时约9个月。
审评审批方面质效齐升。我国持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4个快速通道,创新药上市申请审评用时从2017年的420个工作日缩短至235个工作日。其中,临床急需品种通过优先审评通道可缩短至130个工作日。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启动临床试验中,中国占比达30%。北京、上海等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区域通过优化临床试验流程,推动肿瘤药等重点品种临床试验启动效率提升近50%。中国药品审评标准已与I CH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审批效率跻身国际前列。
技术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中国生物类似药开发周期较欧美企业缩短1年以上;CAR-T细胞治疗产品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申报的平均周期仅为欧美企业的50%。
在质量保障方面,中国正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医药产品的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通过率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3月,共有13个疫苗产品、12个体外诊断试剂、58个药品、61个原料药通过预认证(详见图1)。同时,反映产品质量的License-out交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详见图2),印证中国医药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市场广泛认可。这种质量跃升,得益于日益完善的监管体系和企业持续的技术工艺革新,二者共同构筑起中国医药产品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壁垒。
中国已跻身全球医药创新第二梯队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力量。综合麦肯锡、医药魔方等机构数据,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管线占全球总量的26.7%,仅次于美国的49.1%;2024年中国新药获批数量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临床试验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新增开展临床试验1735项,2024年新增临床试验数量突破1900项,临床试验总量自2020年起先后超越欧洲、美国,其中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将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支持相关单位建设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医药大模型技术产品研发、监管科学研究等,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鼓励龙头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大用户等组成联合体。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国医药创新将迎来新的发展。
市场规模拓宽合作空间
鼓励性政策畅通开放渠道
中国凭借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规模体量、创新药械加速准入通道,以及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等开放政策,构建了吸引全球医药供应链合作与创新的综合优势平台。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医药市场,为开展医药供应链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单从采购金额来看,根据医药魔方相关数据,中国创新药采购金额从2015年的1372亿元增至2024年的2576亿元,增长了88%。
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持续拓展国外药械产品顺畅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其中,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等建设,为全球最新药械快速进入中国提供了诸多便利。另外,据医药魔方统计,2015—2024年,中国License-in交易总计753笔,总计金额513.32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在华进行医疗投资的相关政策。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明确,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
今年4月,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在“提高医疗康养领域对外开放和服务保障水平”方面开放16项事项,包括:支持外籍医生开设诊所;支持境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短期执业;支持开办外资护理学院;支持建设基因与细胞治疗专利专题数据库;探索优化罕见病药品进口抽检模式等。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2月印发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等。
此外,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刚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明确提出,鼓励更多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更好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多方联动深化政策协同
综合施策助力国际合作
全球医药供应链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重心正从有形的产品输出向无形的规则协调跃迁,涵盖政策协同、注册准入、跨境物流、资金配套、平台建设等多维领域。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升级等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亟须推动职能部门从“内向服务”向“外向开拓”转型,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产业、医药监管、医药资金“五医”协同发力,为行业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医药供应链合作提供更多助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在医疗国际合作方面,重点在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合作提质升级上下大力气,发挥参与当地医药发展合作的“窗口”作用。考虑推动中国医药产品在援建医院内使用,在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提供更多宣介中国产品的新平台。依托中国创新产品和疗法优势,开展更多公益医疗活动,惠及更多当地患者。支持在境外开展医学学术会议,加强专业技术合作交流,为提升中国医药产品的认可度、知名度创造更多机会。
在医保国际合作方面,继续探索和推动中国—东盟医药区域集采平台建设,积累合作经验,为后续相关合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加大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因素在集采评标中的比重,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加速推进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GPA)进程,通过参与规则制定,帮助企业更顺畅地开展国际公共采购。
在医药产业合作方面,重点探讨综合利用发展援助等手段,优先在政策塑造、注册准入、资金配套等方面,为在当地开展投融资合作的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同时,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更顺畅地融入当地医药生态发展建设中,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培养、合作网络建设、商业化落地等提供更多政策帮扶。
在医药监管合作方面,依托多双边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监管互信合作,探索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部分产品或品类上提升监管协作水平,为医疗产品准入提供更多空间。
在医药资金方面,制定更多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的框架性政策,为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对外合作提供更多资金保障。研究设立专门的医疗领域国际合作基金,针对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项目审批、申请准入、利率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开展业务提供更多便利。
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外高桥美约路222号五楼501室
邮 编:200131
传 真:58661522
电 话:58661516
邮 箱:mdta@mdta.org.cn
©2018 上海浦东医疗器械贸易行业协会
沪ICP备19039930号-1 沪公网安备31019002000210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2-0001
技术支持:维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