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不息的黄浦江畔,挂牌满一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像一块能量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住世界的目光。李克强总理在视察上海自贸区时说,“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祝愿上海自贸区繁荣发达!”
核心功能是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这是一块新形势下我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变化和挑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趋势,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不断变化是现实。设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在上海这个“离世界最近的窗口”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让中国更广大区域在与世界经济接轨时少走弯路、快步向前。
以人们耳熟能详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例。目前,世界上已有77个国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了两个版本的负面清单,新版大幅“瘦身”,见证了上海自贸区不断开放的步伐,并迅速成为各地规范市场准入的利器。这只是上海自贸区众多制度创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项。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海自贸区着眼于探寻“深水区”的突破口,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未来发展的范本。在改革开放前沿浦东辟出一块更加开放的“试验田”,就是要探索建立符合更高开放水平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创新真能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制度红利吗?”这样的疑问一直伴随着上海自贸区走过不寻常的300多天。在上海市副市长、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那里,记者得到了振奋人心的回答,“截至9月15日,上海自贸区共新设企业12266家,其中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社会投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近3个月每月新设企业七八百家,其中外资企业占20%,而挂牌之初,每月新设外资企业只有20多家。”
据了解,目前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总数突破1600家,增长后劲十足。外资企业被制度创新的魅力吸引而来,纷纷用资本为上海自贸区“点赞”。
试点成果逐步推开
一年间,上海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突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实施了一批改革措施,落实了一批开放举措,而所有的改革措施、开放举措都涉及各部门,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艾宝俊说,上海自贸区能否先行一步试出名堂,对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他希望,上海自贸区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共识,以利于上海自贸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复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来改革的春风,吹皱了上海自贸区一池春水。各部门全力以赴支持上海自贸区改革。如今,在自贸区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做法,有些已经制度化,并有多项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
就在上海自贸区迎来“周岁”生日之际,记者从自贸区管委会了解到,首批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成果正在各自领域内逐步推开。3家社会评估机构将于9月底基本完成对上海自贸区的评估,国家主管部门将对试点成果进行深化完善,让全国共享自贸区改革成果。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森兰商都负责人王海松告诉记者,“我们的税款不用事先垫付,在发生实际交易后再定期向海关集中缴纳,资金周转加快,成本相应降低,价格自然就下来了,惠利又返还给消费者;另一方面,在区外进行保税展示方便了企业看货订货,会吸引来更多代理商,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
7月底,2014年上海自贸区境外新版图书展在外高桥保税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举行。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环中介绍说,海外图书在保税状态下进入上海自贸区,进口环节的关税、增值税先不用交,成本就下来了,在这里仓储、展览,国内买家购买之后再按一般贸易进口。今后,这里将进行常态展示。
这就是上海自贸区。在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为制度创新,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创造奇迹,从经济、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影响社会进步。从这里,可以窥见未来一个更加自信、开放和美好的中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上海自贸区正在从“试验田”里收获沉甸甸的“果实”。艾宝俊如此描述他和同事们这一年的所有希冀,“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理,期待来年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